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吾爱文学网 -> 历史军事 ->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-> 第1364章 陛下勿忧 第1364章 陛下勿忧
- 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!
人都是有上进心的,王应麟也是想成为名留青史的人物的。且退一步讲,自己再进一步有利于自己的后代和家族。而他在礼部尚书的职位上徘徊多年,回返江南后升为参知政事也仅一年余,虽在自己的履历上填上一笔副相之名,但是也知只是过渡。
王应麟清楚随着小皇帝的长大,权威日盛,与朝中众臣的治世理念多有冲突,矛盾日益显现。只是因为入主江南时日尚少,还需借助老臣们的威望来稳定时局,且也不想落下鸟尽弓藏的恶名。才会将他们提拔到相位,来日致仕也可荣养,子孙可以蒙荫入仕,也算对得起他们多年来的忠心辅佐,同时皇帝也是在为亲信入朝铺路。
虽然清楚自己的处境,也感恩于皇帝的苦心。但王应麟还是有些郁闷,自己为官多年,还未能一展胸中抱复,就要黯然致仕归乡,心中甚是遗憾。这次随扈皇帝北伐,他忠心侍君,不辞劳苦的奔波,为陛下精心谋划,也是想在自己官场生涯结束之际留下些痕迹,弥补心中的遗憾。
而今皇帝有意挽留,让王应麟大感意外之余,也是惊喜莫名。但也知陛下挽留自己不仅是以为自己此次北伐出力甚多,定然也有大事需要他去做。至于会是什么事情,一时也参详不透,而这近一年来伴驾左右,他对陛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。
让王应麟体会最深的是陛下行事往往是谋而后动,尤其是在关乎国家的大事上不会行险,向来是稳中求进。前时陛下因为俢敕与编修律法、士绅一体纳税和科举取才等诸事与朝臣们意见不合,而为了北伐之事,皇帝暂且隐忍,并没有发作。
现下北伐收复了荆襄、淮东、淮西和淮北数州,川蜀战场也是形势大好,逼的蒙元向大宋乞和,这是南迁以来大宋从未有过的胜利,皇帝在朝野的威望无两。而前时陛下也曾吐露要对抗税的士绅加以惩处,因而王应麟想着很可能凯旋之后,陛下会将此棘手之事交予自己处理。
“王相,当初朕初登帝位,有感于规矩繁琐、省部事权分离,相互推诿扯皮,效率低下。有鉴于此独留尚书和枢密二省,精简机构,以提高朝廷运转。而现下随着收复江南和两淮,事务倍增,朝臣们疲于应付,朕处理政务也深感吃力,当如何应对呢?”赵昺不知道王应麟想了那么多,请其在凉棚下坐下问道。
“这……”陛下的问题让王应麟倍感突兀,与自己所想千差万别,想了想试探着问道,“陛下之意是要增加朝廷的办事机构,恢复过去裁撤的部司?”
“是有此意,当下国家大事决于尚书省两相及参知政事,令行合一,提高了朝廷的运作效率,可现下弊端显现,缺乏监督和制约,考虑事情倾向于近前,而缺乏远虑,这不利于我朝长远的发展。朕有意恢复中书门下,但又担心弊病再生,重蹈旧辙,又引发冗官之祸!”赵昺点点头道。
“陛下,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由来?”王应麟对于这件事倒是持支持的态度,见小皇帝尚有顾及,却也没有着急表态,而是想知道陛下对此知之多少,以便再做解说。
“朕以为三省六部制应该源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之制,尽管后世官制和名称各朝各有不同,且职能有所调整,但政治功能和社会地位未曾发生根本的改变!”赵昺言道。
当初他来到这个世界,对于繁杂的官制和名称、职能很是苦恼了一阵子,逼的他差点发疯。可当皇帝连官制都弄不清楚,岂不成了笑话,所以他一边学习,一边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,总算弄清楚了来龙去脉,但其中演变却不大明了。
但三省六部制的演化还是清楚的,简单的说就是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,若最远有史考证的话可以追溯到周朝封爵体制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经历了春秋战国后,由秦始皇始立三公制,此后汉朝到魏、晋、南北朝都是采用的三公制。而三省制,名义上始于隋唐,宋元沿用,至于明清时期的内阁制也是由此演变而来。
严格说来,秦汉开始中国历史上才正式有统一政府。秦以前的中国,更像一种封建的统一,到了秦汉,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,秦汉所辖的各地方,不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,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,所以三公制可以直接从秦汉时代算起。
“陛下所言不错,但二者之间也是大不同的。”王应麟捋捋胡须道,他长期担任吏部尚书,对此了解的极为深刻,也更有发言权。
“首先两者的官制结构不同。三公九卿制度管辖繁杂,无论庶务、军事、监察尽为一体,皇室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,家国不分;而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、核议、庶务为一体,各部间的自有事务分工,彼此间相互制约。”
“其次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只有一个,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,集决策、核议与行政之权于一身,诸事可一言而决;三省六部制下,三省的长官皆可称相,分理诸事,相互制约,以免集权于一人。再有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权力集于中央朝廷,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集权制度趋向于完善。”
“朕明白了。”赵昺点点头道,“秦汉之三公九卿制度,宰相可以独揽大权,谓之独相。而三省六部制度则是三省职权相合才等于一个秦汉的宰相,而监察之权还独立在外,可谓之群相治国。也便是秦时宰相李斯与权阉赵高就能私改诏书,以胡亥继位。三国时期权相曹操就可挟天子以令诸侯,独断朝纲。”
“陛下其实是担心若是恢复三省制,会导致皇权旁落,相权独揽朝政吧?”王应麟听出皇帝言下之意,想想还是直言相告道,“依照字之原意,丞是副贰之意;所谓相,亦是副。皆为皇帝之佐官,仍以皇帝为尊……”
赵昺听着王应麟的解说,其中颇有新意,也有别于自己的理解。丞相依照文字学原义,就如现俗称嫔相,这是新郎新娘的副,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,由嫔相代理来做。所以丞是副,相也是副,正名定义,丞相就是一个副官。是什么人的副官呢?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。
现代的国家组织政府往往是一个一个人,不再是一个一个家。不过在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,还留下一个很大的问题:便是皇室和政府的关系。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?若把皇室和政府划开,这两边的职权又怎样分?这是秦汉时代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。
而拿历史大趋势来看,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,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,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。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没有问题,而实际上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。代表政府的是宰相,皇帝是国家的元首,象征此国家之统一;宰相是政府的领袖,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,他们之间也就是一把手二把手的关系。
不过皇权和相权之划分,这也是古代政治史上的大题目。当时皇帝和宰相,各有相关的机构,但两边的组织,大小不同。
汉代皇帝有六尚,尚是掌管意。六尚是尚衣、尚食、尚冠、尚席、尚浴与尚书。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。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,这真正是皇宫里的“秘书”了。但汉代开始的尚书,其职权地位本不高,后来才愈弄愈大,最先尚书不过只是六尚之一,也就是皇帝的办公厅而已。
宰相的秘书处呢?共有十三个部门,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,一个曹等于现在一个司。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。这相府十三曹,此诸曹比之皇室的尚书所管范围大得多,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,就像后代的专部大臣。其实可见汉代实际事权,照法理,该在相府,不在皇室,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。
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,就是三公、九卿,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。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称三公,丞相管行政,是文官首长;太尉管军事,是武官首长;御史大夫管监察,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,它是副丞相。且按照汉代惯例,先做过了御史大夫,才得升任为丞相。
太尉虽与丞相尊位相等,实际除却军事外,不预闻其他政事。因此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在是丞相,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,所以由宰相来代理,且他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。
不过事实上,宰相既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,便没有闲工夫管皇帝的家事,于是在御史大夫,设有一个御史中丞,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,这个人就住在皇宫里,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,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,相当于皇室一切事仍由由宰相管……
hf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