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吾爱文学网 -> 武侠修真 -> 国姓窃明 -> 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“迁海令”

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“迁海令”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82262国姓窃明最新章节!

    山海关大战、最终以参战清军被歼灭过半的惨败结局收场。

    经此一役,清军在整个隆武六年剩下的几个月里,乃至后续更长的数年中,都彻底失去了进取反扑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而且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,并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暴露出来的,很多后果还需要在后续漫长的时间里慢慢显现。

    比如,原本明清交战三十余年,哪次不是清军到了秋高马肥的季节,就南下劫掠一把?把大明百姓当成辽东的提款机?

    但这次山海关大战,却意外打出了一个很搞笑的附带效果:因为战役发生在八到十月,刚好是秋收后秋粮入库的阶段。

    原本清军在这个时候发动作战,也是想入关抢一把,把明军控制区的秋粮物资搜刮一番。

    而最终却打成了明军偷袭宁远、锦州,又卷了人口钱粮物资全部海路撤退,这就等于是清军在宁远、锦州屯田了一年,最后刚收成的粮食都被明军割走了。

    三十多年来,只有明军屯田被清军割,现在第一次有清军种田被明军割,吃现成。虽然数量不多,但对双方格局、士气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。

    满清高层事后回过味来,都是怒气填胸:大清居然成了秋收时被收保护费打劫的那一方!还有没有天理了!

    此战之后的几个月里,清军不得不在辽西走廊收缩,减少军事存在,形成双方都不敢要的无人区。

    锦州城倒是还得守,因为这地方已经比较靠近辽东腹心了,处在辽西走廊的末端出口处。但宁远这种只在辽西走廊中段腰部的城市,是绝对不敢要了。

    然而,即使是到了这一步,张煌言还没打算放过满清,他又双管齐下,安排了两招毒计,捎带着同时削弱蒙古和满清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张煌言的第一招,就是让明军对辽东半岛其他沿海地区、尤其是地形比较凸出、从清军核心占领区难以快速陆路增援的点位,实施破坏性偷袭。

    反正辽东半岛的海岸线那么长,只要有空虚,明军就可以偷袭。

    偷袭的位置,也没必要仅仅局限于辽西走廊嘛!还可以是半岛西岸,甚至是半岛东岸!只要别触及半岛底部最凹陷那些位置就不怕(也就是别碰后世的营口)

    除非清军彻底放弃一切海岸线,从此龟缩回内陆!否则明军可以利用海军优势四处出击!

    明军对辽东的第一次实打实偷袭,发生在山海关大战结束后的一个多月、隆武六年的十月八日。

    这场战役的实施者,依然是以张名振的海军为主,总共动用的兵力大约在两万多人,都是海军和炮兵,没动用多少专业的陆军,主打的就是一个来去如风、行动灵活。

    而明军攻击的地点,则选在了辽东半岛最尖端的金州卫,也就是后世的大连、旅顺地区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大连、旅顺一带,本身就是辽东半岛尖端的又一个狭长、突出的半岛,也就是“半岛上的半岛”。

    其连接辽东半岛腹地的连接部非常狭窄,连接部的地形还多山(如果没有山的话,说不定都没法形成半岛了,而是会直接被渤海隔断变成一个岛)

    这样的地形,对核心驻扎在盛京周边的清军而言、增援当然会非常不便。等明军发动进攻后,清军援军可能七八天都赶不到战场。

    如果明军缺乏重炮,想跨海攻打一座被清军稳固驻守了好几十年的城池,或许会有些难度。

    毕竟这地方情况跟宁远、锦州还是非常不同的。宁远和锦州的守军毕竟有相当多的辽东汉人,还有原本吴三桂、祖大寿的旧部迫不得已降清,自然会在明军打回来的时候,多多少少心怀故国。

    而金州卫这地方,按说几代人都觉得自己是大清/后金子民了,几乎没有人是在大明统治时期出身的,一辈子都没做过大明子民(除非是李成梁时代就出身的老头,还有可能做过大明子民,当地四五十岁以下的中年人,都没被大明统治过)

    所以明军来袭时,他们的抵抗意志还是可以的。只可惜明军已经有了灵活机动的重炮,还可以海陆切换、长途千里运输。

    明军的重炮在海上坐船的速度,绝对比清军的大炮在陆地上、每门炮分配六匹马拉着炮车跑,行军更快一些。

    明军拥有了绝对的集中兵力的优势,还能轻易砸开城池,清军当然完全无法抵挡。

    十月初九,明军登陆后第二天,金州卫后所,也就是后世的大连,就被明军攻破了。

    清军在金州卫后所的守军也不多,但毕竟这是辽东半岛腹地,满人百姓人口还是不少的。最后士卒被灭两千余人,满汉人口被杀被虏一万五千余人。

    明军倒也军纪严明,明确表示只要是汉人百姓,哪怕是被鞑子奴役了多年的,都可以有仇报仇。而且明军并不会伤害汉人百姓,除非有明确证据证明他们是着名汉奸。

    一番清洗之后,当地剩下的百姓全部投靠了大明。

    仅仅三天之后,十月十二,金州卫中所、前所,也就是后世的旅顺,同样被明军攻破。直到此刻,清军从盛京方向都还没派来援军呢。

    拿下金州卫全境后,这次明军倒是没打算跟宁远那样掳掠一空就放弃,反而选择了扎扎实实住下来了。

    如果倒退十几年,要在登来对岸隔海留一个与辽东半岛腹地陆路相连的据点,那绝对是不敢想的。

    但今时不同往日了,朱树人治下的大明海军力量比崇祯年间强大了何止十倍,在山东半岛尖端和辽东半岛尖端之间维持住一条常年的海上补给线,对大明来说轻轻松松。清军水师如果敢来骚扰,那就是绝对的找死。

    盛京伪朝在无能狂怒了一个多月、两次试探性救援都被击退后,倒也乖觉,直接放弃了金州卫,任由明军在半岛尖端肆虐。

    而明军得了这么一个在后世都着称的天然良港,对于大明水师后续的补给、调度、策应,自然是如虎添翼。

    张煌言上书谏言,请朱树人拨款把金州卫要塞化,并且好好进行港口建设,以便于将来彻底扫除鞑虏的大计。

    朱树人得报后,也对表哥的眼光深为赞同,在南京朝廷内部象征性讨论了一下,最后就用隆武帝的名义下了诏书——

    未来几年,也不用北方六省出钱粮,就靠江南的财政支持,海路运送武器钱粮,北方只需要提供一些建筑材料,负责把金州卫要塞化。

    该造棱堡造棱堡,该修深水港口就修港口,一样都不能少。物资反正可以海运,运输成本很低,建设开支也就完全可控。

    而且朱树人看过地图之后,发现明朝地图上的金州卫位置,跟后世的大连港也不是完全重合,后世的大连如今还只是一个渔村一样的存在。

    于是他大笔一挥,直接提升了当地的行政级别,在大明辽省设置了“大连府”,算是作为大明新光复的辽省局部地区的治所、省城。

    主要是辽东其他地方还在鞑子手上,大明收复的一共也就那么一个地方,当然只能用这里当省城了。

    未来能打下盛京,再把辽东的省城迁到沉阳也不迟,这些都是可以再议的。

    拥有了在辽东半岛上的第一座州府城级落脚点后,还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大明终于可以重设已经废弃了多年的“辽东巡抚”职位了。大明之前在崇祯年间,一直是有保留辽东巡抚这个官的,哪怕辽东的地盘事实上已经丢光了,也会继续设辽东巡抚,并且把驻地设在山海关内。

    当年吴三桂开关之前,就有辽蓟总督王永吉、辽东巡抚黎玉田等人,原本理论上能掣肘吴三桂。只可惜后来王永吉、黎玉田也都当了贰臣。

    如今,在空置了六七年之后,大明终于可以重设辽东巡抚。朱树人也在南京朝廷内部遴选了一番,想先看看有没有谁自告奋勇去的。

    谁知,南京朝廷中大部分废物点心,听说辽东巡抚的辖区事实上只有一个金州卫,还是兵荒马乱刚刚打下来的、还孤悬海外被鞑子包围,不知道一旦开战能不能及时得到后方增援……

    最后竟一个级别够、又主动肯去当的文官都找不到。

    其他愿意为国分忧的有识之士,要么是官职太高,要么是太低,所以不太合适——比如史可法这样的忠义之士,当然是不怕为国效力以身犯险的,但他都内阁首辅了怎么可能去那种破地方。

    朱树人挤兑了一番那些胆怯的废物点心,最后也就破格提拔年轻人去当巡抚。

    一开始他提出,直接让张名振兼任辽东巡抚!

    但这事儿太过于违反大明祖制,大明都两百七八十年文武分家了,武将地位低下,哪有让总兵、将军出身的人当巡抚的道理?

    这个提议自然是因为过于惊世骇俗,被无数懦弱文官苦劝。

    好在朱树人一开始也没打算非要提拔张名振兼文官,投石问路吓住守旧派

    后,他就抛出了第二个人选,让郑成功当辽东巡抚。

    郑成功也有绝对的海军实力,而且郑芝龙已经死了三年多了,郑成功孝也服完了,郑家的实力完全被他一个人掌握了。郑成功当上辽东巡抚后,还怕郑家的海上力量不肯竭尽全力?

    这个人事提议一提出,最初也是有不少人下意识想反对。而理由自然也是郑成功的级别稍微低了一点点——郑成功多年前就已经是户部的郎中级别官员,后来历次积功升迁,如今倒也有侍郎层面的履历,按说要外放巡抚,也就最多差半级。

    但反对郑成功的主要理由,还是他的年龄太轻,做官资历年限太短。郑成功基本上就是崇祯末年才刚刚踏入仕途的新人,而且当时才十六七岁就做官了。而快速升迁,主要是隆武年间这六年。

    一个才二十六岁的年轻人,要让他做一省巡抚,这让那些守旧派熬资历的人怎么想?

    可惜,他们已经反对过朱树人一次决策了,反对势能被消耗了大半,现在再要接连反对,就太不上道了。

    而且朱树人给过他们机会,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去事实上只有一府辖区、还危险无比的辽东当巡抚的。朱树人再要推人,而且推的确实是文官出身的,他们也就没脸反对了。

    最终在一番朝廷博弈后,朱树人顺利把郑成功推上了辽东巡抚之位,让他三个月内上任——任命下达的时候,已经是隆武六年十一月底了,毕竟此前光复大连府也是十月底的事儿,任命决策消息往还只花了一个月,已经很快了。

    所以郑成功得确保在明年二月底之前,抵达大连上任。

    算算时间,寒冬腊月渤海会结冰,二月份启航北上,刚好可以解冻,也赶上海路漕运季,还能在南京过完年再北上,这个时间节奏,朱树人也算是够照顾他那个小兄弟了。

    得知自己居然终于做到了封疆大吏,还是二十七岁的年纪轻轻就做到巡抚,郑成功自然是感激涕零。

    他觉得郑家两代人奋斗至今,总算彻底混到了地方政坛的顶层。

    他爹郑芝龙拼了一辈子,因为出身不好,所以最高也就是福建总兵,到死也只能是一省最高的武官。

    他过完年才二十七,已经做到了一省最高的文官,那绝对是光宗耀祖了。

    临走之前,他免不了在南京找朱树人送礼请客,表达自己的感激,又掏出几百万两银子助饷。

    朱树人当然不在乎小老弟这点银子了,他只是拍拍郑成功的肩膀,鼓励他好好干:

    “你们郑家的船不适合在黄海航行,不过船不是问题,朝廷会贴补你的。水兵军械这些,你自己要上点心,鞑子可能会不甘心发起反扑的。

    孤希望大连府也能成为未来几年给鞑子持续放血的绞肉机,如果他们不上门,你也可以主动挑衅,直到鞑子彻底放弃一切海岸线,龟缩回内陆,否则这事儿就不算完。”

    郑成功连忙表示一切尽管交给他,他绝对不辜负大哥的知遇之恩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安排完郑成功这一手后,朱树人当然还有其他配套手段,不过目的都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时间悄然来到隆武七年,随着郑成功于二月底顺利上任,大明从海路骚扰的最后一路力量,也彻底跟伪清撕破了脸,发起了战略反击。

    这路力量,便是朱树人此前埋伏在朝鲜的东江镇总兵李愉。

    李愉回朝鲜,也已经有一年半了,他当初带回去四千士卒,如今经过扩编,整军,招募朝鲜本地士卒,已经扩充到三营一万两千人。这个数量朝鲜的国力还是扛得住的,也能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平价卖给他足够多的军粮。

    而且过去这一年半里,朝鲜的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。当初李愉刚回去时、在任的朝鲜国王李倧,去年终于病死了。

    世子李淏也正式即位,李愉和他父亲李时白的受重用程度也再次提高,他们挟朱树人的支持,在朝鲜已是权倾朝野。

    得到了朝鲜全部国力支持的李愉,终于正式撕毁跟伪清的和平状态,出兵进一步占领了鸭绿江口的獐子岛——当然,李愉是以大明东江镇总兵的身份出兵占地的,占下来也算大明直辖领土,不是属国朝鲜的领土,这一点是不能含湖的。否则岂不是成了朝鲜帮大明打伪清、最后朝鲜自己还能扩大地盘了么,这种低级错误朱树人肯定是不会犯的。

    (注:现在的獐子岛在大连以东海域,但明朝地图上的獐子岛就在鸭绿江口。那地方现在已经不存在了,因为淤积,已经跟东港市的主体陆地连为一体,变成了港口防波堤的一部分)

    因为獐子岛的位置比原本二十多年前毛文龙的皮岛、距离鸭绿江口更近,所以李愉得手之后,也算是彻底掐断了鸭绿江口出海的航运。伪清东西两部分领土之间的水路交通算是被掐断了,只能直接陆上翻长白山沟通。

    而长白山的险峻注定是对军事调度有很大制约的,都不用等冬天,全年至少一半时间都能大雪封山。所以等每年八月之后,到来年二三月,只要大雪封山,盛京方向的部队没法来增援,明军就可以对长白山北岭以南的土地随便清剿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,连窝在长白山里的满人部落都遭了殃,只要被明军逮到就是士兵杀光、妇孺俘虏,逐步蚕食削弱。

    被明军西有山海关李定国、中有大连府郑成功,东有獐子岛李愉,三方轮番骚扰,伪清在隆武七年终于彻底撑不住了,最终完全放弃了一切沿海领土,按照地区的不同,至少退往内陆五十里,个别地区甚至要求退往离开海岸线百里以上。

    这也算是因为蝴蝶效应,把历史上从顺治十八年持续到康熙二十三年的迁海令,给提前逼出来了。

    唯一不同的是,历史上是康麻子要围堵郑成功,不让郑成功得到贸易补给,才选择这么干的。

    而现在是顺治和豪格被郑成功反过来封锁围堵,不堪其扰,扛不住沿海满人被持续歼灭俘虏放血的痛苦,自己逃往内陆的。

    .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